2014年11月17日星期一

隐与现 ——美国华人博物馆《油与水:再读水墨》展评

去年十二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当代水墨展甫一开幕,即引发无数热议。一长串参展名单里,少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却鲜见数十年专攻当代水墨的探索者。因而,这台由西方人策展主导的水墨大戏尽管来势汹汹,却似乎未能让所有人买帐。今年四月,毗邻纽约SOHOChinatown的美国华人博物馆新展《再读水墨:韦佳、张宏图、仇德树》悄然开幕,呈现三位留美华人艺术家仇德树、韦佳、张宏图在传统水墨与西方艺术运动之间近三十年的游走试验,他们抗拒被归类,各自塑造了独立的视觉语汇与表达路径。

张宏图于1998年开始的“中国山水画再制”系列,借助西方现代艺术大师塞尚、莫奈、梵高的笔法再现石涛、董其昌等名家的山水画,并着意改编了应题诗作,工整写上自己的名字与创作时间。再制后,自然幽深的构图被光影带动,挥散了溟濛浑厚的墨气,更加强了原作的运动态势。直接了当将东西方传统合并搓揉是他对两者和而不同的全面观照,亦是他多年海内外生活背景的投射。而在新作《无题山水》中,张宏图摒弃从前作品凸显的肌理与色块,尝试水墨与油彩相隐相现的对话效果。他在三块厚重木板上覆盖多层生宣,用墨勾勒纯粹山水,等干透后再覆以油画底油,重新使用轻薄的油彩勾描近处景观。由底部透出的水墨痕迹带来磅礴的气势与写意的空间感,而图章状的摩天大楼与分割成方块的画面是他对城市生活与现代性的再度思考。至此,作品本身的意图和文化身份变得迷离,微妙的戏谑与冲突之余,贴上了作者个人的标签。显然,张宏图的作品并不能简单归类于用印象派手法来“取巧”,以这种带有特定韵律与迥异情绪的笔法来重现水墨画素材,是为了提醒观者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和质疑新水墨——水墨的继承究竟重在笔法媒介还是内部意蕴?单纯的改编是否能真正体现时代在个人与群体身上投下的烙印?

仇德树的裂变系列显露着意图脱离框架而又稳定永恒的自制感,随机偶发的形态组合被画面完整地把控。在接受了多年严谨的传统水墨教育后,仇德树将偶见的石头裂纹转嫁到宣纸上,通过撕扯产生干裂破碎的效果,开始了对于传统绘画的嬗变实验。在当代水墨依然沿用的媒介里,他干脆去除了水、墨、笔的牵绊,只留下宣纸作为唯一载体,通过碎片与纸张的叠加,以丙烯酸树脂勾勒出被撕裂延长的路途,形成一层不动声色的凹凸。笔触细微的渐变和渲染引发画面主体的挤压簇拥,在墨色背景下波云诡谲,一面造就暗流汹涌的动态画面,一面引申浩淼宇宙的宏大命题。在仇德树眼里,龟裂不仅仅是连接画面的审美取向,也是当代社会从破而立的真实写照。

与张宏图,仇德树稍显不同的是,韦佳始终将个人记忆与创作过程结合紧密。在80年代末初到美国时,他热衷将日常的细碎图像进行组合拼接,实现场景的还原与再造。在对水墨与西方艺术的兼容尝试中,他在多层宣纸上用碳笔随机临摹颜真卿、怀素等大家的书法作品,通过反复的覆盖和重新描绘,使半透明的画面渐渐浮现距离感与虚空的影子,在对传统技法规则的反叛与极简主义中寻求临界点的平衡。在为美国华人博物馆空间专门制作的贴纸新作中,韦佳通过撕除与贴合,融合非洲鼓点的节奏感,产生交叠的色块。他在创作中有意给自己制造困难,挑战对偶然突变的操控能力,以期产生意外的反应结果。跟随着刷子与纸面洒脱流泻的走向,画面得以展现传统水墨缺乏的浏览感,移动着的视觉体验重新定义了水墨的观看方式,而局部的细节层次与纤维暗示的趋势则需要观者走近细看。在韦佳的作品里,似曾相识的亲密体验得以重现,日常生活被有意识的纪录,自然被空间与层次定格环抱。从早期对书法雅致之美的转化,到如今更多将自我感念注入作品中,韦佳对水墨抱有的态度始终如一。水墨、宣纸与他个人构成的关系不仅造就作品,也映射到他的居住经验,他对中国传统思潮的体认。

原文刊载于《典藏今艺术》2014年9月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