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8日星期二

全球公寓式展览空间推荐

Moe’s Meat Market
237 Elizabeth Street,New York, 开放时间:参观需预约,网站:http://www.phyllisstigliano.com/?moes_meat_market
1977年,艺术家Robert Kobayashi用35000美金买下纽约Nolita区的一家肉铺,每天在肉铺楼上的小公寓创作之余,也俯瞰着街道的人来人往。2000年,拥有多年美术馆背景及策展经验的Kate Keller与Phyllis Stigliano开始帮助Kobayashi先生管理经营这个肉铺画廊,只销售他的作品。 三十余年来,原本的招牌,瓷砖地板,甚至猪肉挂钩依然被保留,这家肉铺画廊在林立变迁的商店餐馆之间自成一派。

Queer Thoughts
1640 W. 18th St. #3, Chicago,开放时间:参观需预约,网站:http://qtgallery.net/
Queer Thoughts位于芝加哥南部Pilsen的一间小公寓三层,由艺术家情侣Luis Miguel Bendaña和Sam Lipp共同运营。他们白天分别在画廊及歌剧院有正式工作,在开幕及预约时间接待公寓画廊的参观者。身处年轻艺术家聚居区,他们希望将这间由一居室改造的画廊打造成怪趣与超现实的结合体,探讨关于身份政治的议题。

Ehemalige Jüdische Mädchenschule
Auguststraße 11-13, Berlin,开放时间不定,网站:http://www.maedchenschule.org/en/home.html
柏林艺术商Michael Fuchs三年前一举拿下柏林奥古斯特大街一栋废弃犹太女校的三十年租约,并且进行重新修缮,于2012年年初对公众开放。Fuchs野心勃勃,将艺术品,画廊,餐厅,酒吧,私人寓所等多重元素融合。这间外观正统的教学楼提供风味独特的美食选择,不同媒介的艺术作品,轻松别致的休闲氛围,成为柏林的文艺新地标。

Officina
Av. du Général de Gaulle 45, Brussels,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14:30-18:30, 网站:http://www.officinart.com/en/home
Officina作为一个致力于推动当代艺术的文化研究中心,常常在不同国家的各类机构举办展览及研讨活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得益于藏家的支持,Officina将私人公寓转化为特殊展览空间。这间始建于1906年的老公寓采用新艺术主义的装饰风格,配合不同材质,不同氛围的艺术作品,产生或颠覆或平衡的视觉效果,亦蕴含着创办者希望观众“享受艺术”的初衷。

自由人艺术公寓
台中市五权路594号,开放时间:周三-周日 13:00-21:00,网站:http://art.freedommen.com/
为了弥补台中替代空间(Alternative Space)的缺失,挑战结合“住所-创作-展览”的可能性,几个台湾年轻人,怀揣着建立“台湾新生代艺术家培养皿”的热血目标,于2012年在台中的一栋五层旧楼开启了探索之路。空间按楼层划分出不同大小、功能各异的展演空间,教学教室,工作室,露天公共空间等,短短两年,已经成为台中指标性替代空间。

原文刊载于中文版《时装 L'Officiel》2014年11月刊 p263

小画廊

否画廊从来不避讳“小”这个字。

展览空间很小,不足60平米,作品紧挨着锅碗瓢盆,砰砰哐哐。

工作人数很小,做网站,拍照片,写文稿,装作品,扛画架,都得自己来。

资金规模很小,两个合伙人共用一张银行卡,里面放入的启动资金数会让创业公司掉下巴。

而就是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画廊,成立半年多,已经独立举办四次展览,协办了两次展览。更难得的是,有很大一群人很喜欢这个画廊,风雪交加鞋袜俱湿,也要来开幕相聚。






从二月份加入否到现在,我一直在想,否有什么不同?后来一想,否这个字本身就是不同。

Echo商学院毕业,Jessie学广告出身,但和其他初创公司相比,她们却并不急。Echo可以坐在榻榻米上温习茶道一整天,Jessie对着慢炖锅备料到黄昏。对我而言,时间和精力是宝贵且厚重的,因而更加应该认真做一些小事,慢事,让它们像细胞一样充分吸饱水。





很多人很着迷于数字的叠加,想要做“大”,无论文化艺术,还是投资创业,他们觉得大数字就是大胜利。我赞赏他们的野心,但在我眼里,慢慢来和做“小”是很多人反而不敢做的事。


在纽约一年,我没有感受到天堂地狱的强烈对比。和很多人相反,纽约是给我带来平静的地方,无论是浮浮沉沉的地铁,还是餐馆挤压的街角。而到了每个周六的下午,我背着书包走到布鲁克林的否画廊,晒晒太阳,吃吃点心,写写稿子,就是最满足的时候。





正如Jessie形容朱喆展览的画册一样,在我看来,否教给我的哲学也是如此,“慢而精,小而美。”











2014年11月17日星期一

隐与现 ——美国华人博物馆《油与水:再读水墨》展评

去年十二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当代水墨展甫一开幕,即引发无数热议。一长串参展名单里,少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却鲜见数十年专攻当代水墨的探索者。因而,这台由西方人策展主导的水墨大戏尽管来势汹汹,却似乎未能让所有人买帐。今年四月,毗邻纽约SOHOChinatown的美国华人博物馆新展《再读水墨:韦佳、张宏图、仇德树》悄然开幕,呈现三位留美华人艺术家仇德树、韦佳、张宏图在传统水墨与西方艺术运动之间近三十年的游走试验,他们抗拒被归类,各自塑造了独立的视觉语汇与表达路径。

张宏图于1998年开始的“中国山水画再制”系列,借助西方现代艺术大师塞尚、莫奈、梵高的笔法再现石涛、董其昌等名家的山水画,并着意改编了应题诗作,工整写上自己的名字与创作时间。再制后,自然幽深的构图被光影带动,挥散了溟濛浑厚的墨气,更加强了原作的运动态势。直接了当将东西方传统合并搓揉是他对两者和而不同的全面观照,亦是他多年海内外生活背景的投射。而在新作《无题山水》中,张宏图摒弃从前作品凸显的肌理与色块,尝试水墨与油彩相隐相现的对话效果。他在三块厚重木板上覆盖多层生宣,用墨勾勒纯粹山水,等干透后再覆以油画底油,重新使用轻薄的油彩勾描近处景观。由底部透出的水墨痕迹带来磅礴的气势与写意的空间感,而图章状的摩天大楼与分割成方块的画面是他对城市生活与现代性的再度思考。至此,作品本身的意图和文化身份变得迷离,微妙的戏谑与冲突之余,贴上了作者个人的标签。显然,张宏图的作品并不能简单归类于用印象派手法来“取巧”,以这种带有特定韵律与迥异情绪的笔法来重现水墨画素材,是为了提醒观者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和质疑新水墨——水墨的继承究竟重在笔法媒介还是内部意蕴?单纯的改编是否能真正体现时代在个人与群体身上投下的烙印?

仇德树的裂变系列显露着意图脱离框架而又稳定永恒的自制感,随机偶发的形态组合被画面完整地把控。在接受了多年严谨的传统水墨教育后,仇德树将偶见的石头裂纹转嫁到宣纸上,通过撕扯产生干裂破碎的效果,开始了对于传统绘画的嬗变实验。在当代水墨依然沿用的媒介里,他干脆去除了水、墨、笔的牵绊,只留下宣纸作为唯一载体,通过碎片与纸张的叠加,以丙烯酸树脂勾勒出被撕裂延长的路途,形成一层不动声色的凹凸。笔触细微的渐变和渲染引发画面主体的挤压簇拥,在墨色背景下波云诡谲,一面造就暗流汹涌的动态画面,一面引申浩淼宇宙的宏大命题。在仇德树眼里,龟裂不仅仅是连接画面的审美取向,也是当代社会从破而立的真实写照。

与张宏图,仇德树稍显不同的是,韦佳始终将个人记忆与创作过程结合紧密。在80年代末初到美国时,他热衷将日常的细碎图像进行组合拼接,实现场景的还原与再造。在对水墨与西方艺术的兼容尝试中,他在多层宣纸上用碳笔随机临摹颜真卿、怀素等大家的书法作品,通过反复的覆盖和重新描绘,使半透明的画面渐渐浮现距离感与虚空的影子,在对传统技法规则的反叛与极简主义中寻求临界点的平衡。在为美国华人博物馆空间专门制作的贴纸新作中,韦佳通过撕除与贴合,融合非洲鼓点的节奏感,产生交叠的色块。他在创作中有意给自己制造困难,挑战对偶然突变的操控能力,以期产生意外的反应结果。跟随着刷子与纸面洒脱流泻的走向,画面得以展现传统水墨缺乏的浏览感,移动着的视觉体验重新定义了水墨的观看方式,而局部的细节层次与纤维暗示的趋势则需要观者走近细看。在韦佳的作品里,似曾相识的亲密体验得以重现,日常生活被有意识的纪录,自然被空间与层次定格环抱。从早期对书法雅致之美的转化,到如今更多将自我感念注入作品中,韦佳对水墨抱有的态度始终如一。水墨、宣纸与他个人构成的关系不仅造就作品,也映射到他的居住经验,他对中国传统思潮的体认。

原文刊载于《典藏今艺术》2014年9月刊







西柏林的夜




时间是八点三十,欧洲的夏天暗得晚,我们被忽疾忽徐的骤雨驱赶,在威丁区(wedding)零落参差的矮墙间穿梭——这里柏林墙下开挖的第一条难民隧道的西部终点,也是柏林少见的贫民区。贫穷意味着廉价的生活成本,如同纽约的Bushwick, 这里是艺术家的天堂。

目的地是一排粗糙的红砖厂房。这座名为UferHallen的建筑从前是马站,1926年由建筑师Jean Krämer 重新设计为电车车间,亦成为修复电车的中央工厂。2007年,UferHallen被收购,2500平米的厂房随即被改建包罗万象的艺术空间,Christoph Schreiber的私人钢琴沙龙就藏在这里。

入口相当简陋,只开一侧门,里头是模糊深邃的昏暗。但一旦踏入,就是另一个世界。

促狭的通道被数台十九世纪古董钢琴塞满,它们互相挤压着,散淡地敞开琴盖,与墙面拼贴的破碎琴架音板,头顶上空裸露的钢筋铁轨构成极强的视觉冲撞。四百张折叠椅密密得占据地面,红色坐垫上,是每个听众的姓名条——这里不售票,只靠邮件预约,位置前后取决于相熟度。舞台场面不大,却极富戏剧感,一盏摇摇欲坠的老旧吊灯被粗麻绳纽在横梁,几架形状各异得射灯被胡乱得倒挂在角落,右侧是车站的圆形钟,庞大的工业起重机,左面屋顶开了一排玻璃天窗,天还亮着,带些青灰。


这里不是富人的俱乐部,没有听演奏会的拘束,背后的冰柜里是满满当当的免费啤酒,啤酒配古典乐,多么德国。在这座拥有三个歌剧院,两个大型音乐厅,八个专业乐团的城市,柏林人重复叙述着对古典乐的热爱。

演出开始了,勃拉姆斯和舒曼。女小提琴手金色头发扎着蓬松的啾啾,宽松的白色上衣,红色长裤,翘起的嘴唇像极了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里的adele。卷发钢琴手内敛而诚恳,紧闭双唇。甫一开弓,疾风暴雨,密闭空间里的粒子被飞速调动,倏忽之间,又叠化成浓密的德意志森林,忧悒冷静。与很多视觉艺术作品涵盖的宏大命题有所不同,音乐喜欢用轻佻的手指头,摩挲前尘往事的波澜,此时此景尤是。

出乎我意料,在这样一个古怪混乱的实验空间里,白发听众多达半数(别忘了是邮件预约)。更意外的是,组织者Christoph Schreiber是一个神经学家和业余钢琴修复师。每隔一个礼拜,他花64小时在柏林的大医院坐诊,治疗神经疾病,修复破碎的头骨。剩下时间,他为三角钢琴检查病灶,清洗厕所,与演奏家见面。十年间,他凭借着对古典音乐与古董钢琴的迷恋,吸引了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诸多知名独奏家来到这个充满吉普赛意味的私人沙龙演出。

安可曲结束,十一点,夜色已深。出口处Christoph穿着皱皱的浅黄色上衣,温和地笑着,握着圆纸筒接受大家的捐款与感谢。走在六月仍凛冽的夏夜,西柏林有萦绕不去的空寂与哀愁。

浮城记忆




纽约总能成为导演和艺术家双手奉上情书的对象,无论新城或旧区,各个角落都能嗅到故事发生的预兆。尽管流淌着二十年代摩登印迹的大楼互相挤压上升,昼夜更替仍旧把整座城市晕染得如情人般迷人。位于百老汇大道和Bowery街交界处的联合广场是一个具有复合功能的公园广场。广场不算大,被参差错落的老建筑重重包围。常有黑人依靠椅背,目光涣散地等待下棋赚钱,或是小摊贩们兜售鬼画符一样的书法作品。这里每周举办农夫集市,沾着泥土的蔬菜新鲜可爱,吸引一众纽约客。广场亦是特定集会活动偏好的场所,热闹常常持续到天黑。而摄影艺术家T.J.Wilcox的工作室就在这样一个烟火人间。

Wilcox在西雅图出生,1983年搬到纽约。他毫不掩饰对纽约的情感:“我像孩童一般爱上了纽约,纽约意味着我的一切。”

Wilcox的工作室在一栋复式小楼里,他形容小楼是杰克逊·波洛克早期滴画的风格。爬上私人楼梯,楼顶有绝佳的视野,曼哈顿岛上几大地标都不会错过:帝国大厦,双子大楼原址,白色钟楼。这些建筑散漫孤立地穿插在城市的梯田里,形成丰富的层次感。沿着如网格一般的街道远望,场景交替,每个街角都像特殊的字符,记录每天发生的情节。当Wilcox第一次来到顶楼时,立刻被四面排山倒海的景象淹没,他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栋孤立小房子的秘密屋顶——蛊惑。2012年9月,Wilcox在顶楼架设环景摄影机,360度记录每天的日升日落与城市变化。他这么做的原因当然并不仅仅是想拍摄“全景模式”下的纽约,更是为了向十九世纪晚期,电影历史上初现的环绕拍摄和全景呈现手法致敬。在历时一年的准备之后,今年9月,他在惠特尼博物馆二楼举办最新影象个展“在空中”,呈现了以鸟瞰视角捕捉全城肌理的影片。





这是Wilcox首次在惠特尼博物馆占用一整层的个人展览。展览现场悬挂着由十块幕布拼接而成的8英尺高,直径35英尺的环形巨幕。观众走进幕布,即被加速后的纽约街景包裹。图象无声而快速地变化着,光影在建筑上迂回踱步,这座浮城在天光云影徘徊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动态的静谧。爵士时代的建筑群与不断更新的朝阳落日组成了这座城市的脉络。人们未必能清晰地感知细微的变化,但这样的状态确实存在,也需要被证明。

但作品不仅仅停留在此,在半个小时的影片里,穿插着六部发生在纽约的记录短片。内容包括1963年安迪·沃霍尔在教皇保罗六世车队经过时,在工厂顶楼放飞银色聚酯薄膜气球;30年代初关于飞艇登陆帝国大厦的美好想象;葛洛丽亚·范德比尔特戏剧化的一生;时尚插画家安东尼·奥洛佩斯用宝丽来相机拍摄年轻男人的故事;电梯维修工约翰·维拉对着在建的世贸中心新大楼回忆911;由Wilcox本人拍摄的曼哈顿悬日奇景。每隔一分钟,短片在其中一块幕布播放,故事发生背景正是幕布所在区域的某个街景,过去与现在的对照百感交集。环形的幕布像一条坐标轴,观众被随机地置放在某个时间点,这条坐标轴将每个人接合。新与旧展开重叠却不冲突的言谈,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营造了层层云雾。不同程度的时光被拼贴在一起,令人产生代入感——一边观察此刻的世间百态,一边回顾全城的成长经验。

最后一个短片播完,画面归于完整。暮色四合,璀璨的曼哈顿灯火明灭,幕布上肯尼迪机场方向不断有密集的光点如星辰般飞速滑过,那是夜行的航班。 一天被凝固成一刻,一生只消一天。三十分钟似乎并不能讲完故事,Wilcox把关于浮城的结局和想象留给观者。